Friday, December 10, 2021

七觉支


七觉支是三十七道品之中的第六科, 为七种有助于智慧开发的修行项目, 依次(按照顺序)修行;

1. 忆念觉支(念觉支)* 
2. 择法觉支
3. 精进觉支
4. 喜悦觉支(喜觉支)*
5. 轻安觉支(除觉支)*
6. 禅定觉支(定觉支)*
7. 等舍觉支(捨觉支)*
*(新译七觉支的七个名词)

第一 念觉知
就是使心念集中,从散乱心而成集中心,由集中心而成统一心。 常常要思惟;思惟,就是观照。 而且非常用心地注意它、留心它。 实际上念觉支就是【四念处】,时时将留心专注于禅定和智慧同等重要的状况。
【四念处】
-观身不净、
-观受是苦、
-观心无常、
-观法无我。

第二 择法觉支
择法觉支,依智慧简择法之真伪(善法、不善法),取真实而捨虚妄。也就是依【四圣谛法】。

择法,是依据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观念和方法,作为基本原则,来简择修行的方法。知道简择,才会知道修行是否正确。如果不知方法和观念的正确或错误,修行不可能离苦得乐,反而会招致更多的烦恼与痛苦。
【四圣谛法】
-苦谛、
-集谛、
-灭谛、
-道谛。

第三 精进觉支
精进觉支,简择真实的正法,专心精进不懈怠,依【四正勤】为着力点,是指对已在修行的善法,要继续努力修行使其增长,尚未修的善法,要立即开始修;未断的不善法,要赶快使之断除,尚未发生的不善法,从此不让它生起。用这样的方式持续不断地修行,就是精进觉支。
【四正勤】
-已生恶令永断、
-未生恶令不生、
-已生善令增长、
-未生善令得生。

第四 喜觉支
住于真实的道法「四念处」及「四正勤」,而有喜悦。一是用方法帮助自己(多听闻佛法),另一是用方法帮助自己(多修行禅定)。

你的心受到刺激而生烦恼,正在痛苦不安的时候,用佛法向内心观照,体验自己的情绪反应,觉察到那些让你痛苦不安的心念,本身是虚幻的、是空的,如此一来,心情就会平静, 如释重负的感觉,就是法喜.

第五 除觉支
除觉支,又名轻安觉支。由观慧、正念、正精进的喜悦,而得除去身心的粗重,感受到身心的轻利安适。
轻,是没有重量;安,是平实安稳。轻安,是用禅修的方法来帮助自己、调整身心,渐渐地,身与心的负担都会消失。
  
修行到了身与心都没有负担的感觉时,可能还知道有环境,风声、雨声、车声、人声等都还听得到,不过已不是对立的,而像是跟自我合而为一的──住在房子裡,房子也就是自己;坐在垫子上,垫子就是自己,在这种状况下,一切都是那麽的顺利、适意、舒畅、有默契。

第六 定觉支
心一境性(心繫一境: 是指心念反覆地停留在某一個心境上),名为定,便是不昏沉、不散乱,住于四禅定相。 轻安的进一步是禅定,禅定有两类:
(一)没有前念与后念,心止于一,停留在一个念头上、
(二)心可以有念头,但是不受环境状况的影响而有起伏、波动,
当什麽杂念都没有,没有善恶是非的分别,只有心繫一境。因此,禅修者在平常生活中,练习着吃就是吃、喝就是喝、工作就是工作、走路就是走路、休息就是休息,也即是心繫一境的意思。

第七 捨觉支
禅定是非常好的,但如果贪着禅定的定乐,便是一种执着。 一般的人只要有一些禅定的经验,就会经常独自坐着享受定乐。 这样的修行就称为「冷水泡石头-所用功夫,不起作用、 定而无慧,终无入处」,既不能入深定,更不得解脱,因此必须要一层一层的捨。

正确的佛法,是一切外境及心境的执着都要解脱──苦受要解脱、乐受也要解脱,苦、乐、忧、喜,全部都要捨却,才能称为觉支。

捨所缘的境,也要捨能缘的心,此即住于一直心,而发起无我无相的空慧。也就是逐一捨却色心二法的能所二相,捨无可捨之时,便得涅槃解脱。 

摘要自圣严法师之七覺支講記

七灭诤法


1. 现前毗尼 - 
 不得在当事者缺席之下作审判,要直接对当事者讯问、听取其陈述,始可断其罪。

2. 忆念毗尼 - 
指于有无罪过有诤议时,令当事者忆念反省有无,若无记忆,则免之。但此唯限于平生为善行,与善知识为友者。

3. 不痴毗尼 - 
若比丘当时得癫狂病而犯了罪,应给于机会,不追究和加罪。

4. 自言毗尼 - 
比丘有罪过时,令自白之,必须把他犯罪的情况弄清楚再判罪才如法,也才不致于造成误判。

5. 觅罪相毗尼 - 
指犯者不吐实,陈述前后矛盾时,应多找证据,一层一层地论证,让它澄清出来,才决定怎么判、行什么忏。

6. 多人觅罪相毗尼 - 
指互相诤论,不易裁决时,可以请多一点人来讨论、行筹(投票),以过半数的方式决议。自己僧团不能解决的,可邀请他僧团的僧众一起来讨论,来参加者都有发言权、都可表示意见。

7. 如草覆地毗尼 - 
当双方的意见僵持不下,可由甲方派一位有智慧的比丘去跟乙方协调同意, 双方所有的罪都不再追究,以后也不可再发起,有如草覆泥地。